于东来一番话,揭穿罗永浩的盘,商圈大佬的局中局到底有多绕
一碗面,搅得整个餐饮江湖都翻了锅。罗永浩前脚吐槽西贝卖的是预制菜,后脚舆论热潮就冲上了热搜,贾国龙连夜发声明、开后厨、上套餐,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。这边还没吵完,于东来突然出声,夸了西贝和海底捞一句,大家直接看懵了:这是什么操作?站错队了吗?
要说这场风波的起点,其实就一个字:吃。大家对预制菜的反感不是一天两天了,餐厅动不动来一包“加热即食”,价格却照收不误,这种“交智商税”的体验,谁吃谁窝火。罗永浩这次挑中西贝开炮,打的是准心,戳的是情绪,靠的就是他一直以来“消费者代言人”的人设。
问题也来了,西贝到底是不是全用预制菜?这事儿说实话,连吃过的人都说不清楚,毕竟“预制”的边界模糊,调好酱料算不算?提前洗好切好又算不算?罗永浩自己也没拿出铁证,只是“吃出感觉来”,但就凭这点火苗,舆论照样烧得欢。
贾国龙的应对更是让局势复杂起来,一边说要起诉,一边又推出“罗永浩套餐”,嘴上强硬,动作却在示好。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不是发怒,是怕了。怕消费者跑了,更怕品牌长期积累的口碑被一锅端了。
就在这时候,于东来站出来说了句话。他夸西贝和海底捞“安全,好吃”,还特意加了“我个人认为”“相对来说”这几个字眼,话说得不重不轻,滴水不漏。有人说他糊涂了,站到了消费者对立面。可真要这么看,就太低估这位商界老狐狸了。
于东来不是网红、也不是评论员,他是胖东来的老板,在业内地位不低,人设更是“服务教科书”。他这时候发声,不是为了“评理”,而是为了“给面子”。在他们那个圈子里,面子比赚钱还难搞,你今天捅我一下,明天我可能就不带你玩了,这不是情绪,是规则。
罗永浩这次的“正义之举”,当然也不纯粹是打抱不平。他向来擅长制造舆论场,从砸冰箱到直播带货,每一步都踩在流量节奏上。这回揭预制菜的盖子,不只是为消费者打抱不平,更是给自己品牌加码。“行业冥灯”的外号不是白来的,哪儿热他去哪儿,哪儿有争议他往哪儿钻。
但这不代表他说错了,恰恰相反,正是因为他说出了大多数人的不满,这件事才炸得这么快。吃饭这事儿,说到底,是老百姓最计较的实事。花了几百块,吃到的是“流水线产品”,谁能不火大?
西贝的回应,也说明他们知道自己踩雷了。开放后厨、解释原料、回应质疑,都是为了挽回一点信任感。可问题在于,消费者不是看你怎么解释,而是看你敢不敢“明牌”:哪些菜是预制的?哪些是现做的?你敢不敢写在菜单上?
于东来的“点赞”,不是对预制菜的认同,而是一种圈内人的姿态。他用“安全”“好吃”两个词,巧妙地回避了预制菜争议,把话说成了“行业观察”而不是“站队发声”。更关键的是,他把海底捞也拉进来了,等于扩了格局——不是单给西贝说话,是对整个行业的“鼓励”。
这就是高手的手法,卖人情但不押注,保交情还不惹众怒。既让贾国龙感激在心,又不给罗永浩添火。话术拿捏、节奏控制,简直是商界社交的活教材。
而另一边,罗永浩也没白忙活。这场风波让他重新站上了话题中心,顺便巩固了“消费者代言人”的形象。他骂得再狠,最终还是收割了关注、涨了粉、带了货。谁敢说他不是个精明的生意人?
说白了,这场对话本质上是生意场上的三重博弈:消费者要真相,品牌要口碑,圈内人要面子。于东来懂得这个圈子怎么玩,罗永浩懂得这个市场怎么炒。一个玩情绪控制,一个玩价值输出,风格不同,但都不是莽夫。
但真正值得琢磨的,是这事儿能不能搅出点结果来。预制菜到底该不该明示?餐厅到底该不该透明?消费者到底有没有知情权?这些问题,才是这锅热闹背后的真正焦点。
舆论的力量,在这一次又一次的“吃瓜”里被放大,有时也被稀释。但如果能因此让商家多点敬畏,让消费者少点被套路,哪怕只是一点点改变,都算是值了。
饭照样要吃,但别再吃得糊里糊涂。餐厅出一道菜,消费者不该猜三道题。透明、清楚、明白消费,不是情怀,是基本要求。
这局里,罗永浩是那根搅动浑水的棍子,于东来是那张不动声色的面子,而我们,是那碗水里看不清底的花生米。要想不被泡烂,就得自己先学会辨味道、看分量。
饭桌上的事,从来都不只是吃饭那么简单。
瑞丰配资,在线股票配资排名,在线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