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阅读此文之前,我们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,这样不仅能方便您持续接收类似的精彩文章,还能与我们一同探讨、分享您的见解。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的源动力。
文/小黑
编辑/t
古人有云:“善战者无赫赫之功”,其本意是说,一个出色的将领往往不以奇功取胜,而是通过稳扎稳打的方式逐步推进。而在现代社会,这句话的含义则演变为,真正优秀的人,往往能够在危机未发生之前,先发制人,确保问题的根源未能壮大成不可收拾的局面,最终把这些挑战化作自己的成绩。马周,正是这样一位超凡脱俗的人物。
展开剩余84%在唐朝贞观年间,由于实施了“群相制”,即由多位宰相共同分担朝政,导致马周虽为宰相,但他的名字并未大范围传世。然而,实际上,马周的才华是不可忽视的,他的能力,连毛主席也给予了高度评价,认为马周的才能甚至超过了姜子牙。
那么,马周究竟有多出色呢?
在封建社会,想要成就一番事业,往往得有一个好出身。若出身贫寒,即便天赋异禀,也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。简言之,所谓的“寒门难出贵子”,这里的“寒门”并非普通百姓之意,而是指那些已经衰落的贵族家庭。可以说,哪怕是出自一个已经没落的贵族之家,想要出人头地几乎也如同登天之难,更别提那些普通百姓的孩子了。
马周,恰恰出自一个贫困的农家。对他而言,家中能够负担起让他识字,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事。然而,马周人生中的苦难才刚刚开始。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,便经历了父母双亡的悲惨遭遇,几乎可以说是命运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。如果没有邻里间的关照,他或许早就未能熬过少年时期。但即便如此,马周凭借着自己的坚韧,凭借着天赋和努力,最终以非凡的才华名扬乡里。
然而,才华与成名往往是两码事。正如网络中所说,如果乔布斯生于贫困国家,他可能只是一个出色的工人,而不太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。成功背后有太多的因素,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机遇。年轻时的马周,虽然才情出众,但他所缺乏的正是那一分关键的机遇。最终,他只能屈居于一个私塾先生的职位。
随着社会动荡的结束,唐朝的建立为马周带来了新的机会。他决定踏上长安的道路,怀揣着梦想来到这座古老的都城。由于没有亲朋好友的支持,他只能暂时寄居在中郎将常何的家中。没想到,这一决定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。
常何虽然不像秦琼等将领那样声名显赫,但他却是李世民的心腹重臣,是最早支持李世民的武将之一。历史上知名的玄武门之变中,常何担任了玄武门的守卫。李世民能够称帝,常何的功劳不可小觑,堪称李世民的得力干将。
到了贞观五年,李世民遇到了棘手的难题,便召集所有文武大臣献策。常何虽然性格直爽,但对文案工作并不擅长。于是,他将这个重任交给了马周,要求他代为起草一份策论,并以常何的名义呈递给李世民。马周的文笔实在了得,李世民看后,便深刻记住了这份建议,迅速意识到这绝非常何所能写出来的。于是,马周因此得以见到李世民,并且展开了他在朝中的仕途生涯,为贞观之治贡献了自己的智慧。
尽管马周在史册中并不如魏征那样光芒四射,但他对贞观之治的贡献,却不容忽视。首先,在李世民为人处世方面,马周起到了关键作用。李世民与李渊父子的和解,便是在马周的牵线搭桥下得以实现。若非如此,李世民将一直背负“不孝”的罪名,这对他未来的政治生涯将产生深远影响。
其次,在唐朝的内政方面,马周对李世民的政策提出了重要建议。许多人并不知道,其实李世民在初期曾有过实行世袭分封制的计划。这一政策如果落实,唐朝的统治格局将大大动摇,甚至可能导致唐朝早早衰落。马周通过敏锐的眼光及时指出了这一点,阻止了这一决策的实施。
第三,马周还在官员选拔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。他认为,国家治理的根本不在于选拔顶级的大臣,而在于基层官员的能力。“欲令百姓安乐,惟在刺史、县令”,这句话揭示了国家治理中的一个重要原则,那便是地方官员的作用。与此相对,许多身处高层的朝廷大臣,往往没有深入基层,空谈改革,导致了政策的脱离现实。马周是唯一一个能够看透这一点的人。
李世民和毛主席对马周的评价,可见一斑。在《贞观政要》中,李世民曾说:“我于马周,暂时不见,则便思之。”可见,他对马周的依赖已达到几乎事无大小都要询问他意见的程度。而毛主席更是高度赞扬了马周的才德,认为他的智慧与能力远胜于古代名臣傅说和吕望。马周提出的诸多治国之策,即便放到现代依旧具有重要的价值,尤其是他对李世民的忠告:“节俭于身,恩加于人”,无论是在任何时代,对于权力的掌握者而言,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则。
令人遗憾的是,马周在48岁便早早去世。如果他能够多活二十年,他的成就必定更加卓越。贞观之治的辉煌,离不开马周等人的付出。尽管魏征以勇敢著称,但若论贡献,马周的影响力可远超他十倍。
马周的名字或许未能广为流传,但如果把他的经历和理念拍成电视剧,马周一定会成为贞观时期的“第一大臣”。相比唐朝那些口才了得却难以执行政策的名臣,马周的理念无疑更具可操作性。
发布于:天津市瑞丰配资,在线股票配资排名,在线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